普通话的儿化现象主要由词尾“儿”变化而来。词尾“儿”本是一个独立的音节,由于口语中处于轻读的地位,长期与前面的音节流利地连读而产生音变,儿(er)失去了独立性,“化”到前一个音节上,只保持一个卷舌动作,使两个音节融合成为一个音节,前面音节里的韵母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这种语音现象就是“儿化”。我们把这种带有卷舌色彩的韵母称作“儿化韵”。
儿化音变的基本性质是使一个音节的主要元音带上卷舌色彩。-r是儿化韵的形容性符号,不把它作为一个音素看待。儿化韵音变的规则如下:
1.儿化音变是使韵腹(主要元音)、韵尾(尾音)发生变化,对声母和韵头i-、u-、ü-没有影响。
2.韵尾-i、-n儿化时不再发音,只有前面的韵腹产生卷舌作用。
3.在主要元音(i、ü除外)上加卷舌动作。这些主要元音大多数变为带有卷舌色彩的央元音ar和er。
4.在主要元音i、ü后面加上er。包括原形韵母5个:i、in、ing、ü、un。另外,儿化时舌尖元音-i(前)和-i(后)后加上一个er,实际用er替换了原来的韵母。
5.后鼻音韵母儿化时,韵尾-ng和前面韵腹合并成鼻化元音,同时加上卷舌作用。
普通话韵母中,自成音节的er(“儿、耳、二”)本身就是卷舌韵母;口语中的单韵母ê未见儿化词,除此之外的韵母都可以儿化。
儿化韵在普通话里有一定的语用功能,主要功能在构词和修辞两方面:在构词上能够区别不同的词性或派生同类的词;在修辞上能够体现人物的语言风格,以及附有指小、表爱的色彩。
普通话有相当多的词在需要附加上述功能时,都可以儿化。当然,在不需要负载上述功能时,就不会儿化。所以,除极少数经常读为儿化的词语,如“一会儿、一点儿、这儿、那儿”以外,一般不提“必读儿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