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语言文字应用》青年学者论学在京举行

发布者:继续教育学院发布时间:2024-04-03浏览次数:55

3月30日至31日,第三期《语言文字应用》青年学者论学在北京大学举行,主题为“语言融合研究与通用语言普及”,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青年学者参加活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刘朋建、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党委书记贺桂梅出席并致辞。

本次活动特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江平、深圳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刘丹青、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田海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王锋研究员担任“论学”导师。在“专家释讲”环节,孔江平以“基于语言接触融合的国家通用语言结构和层次”为题,提出了中华民族语言文字共同体的基本理论框架,阐明了国家通用语言的基本结构和层次,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了理论支撑。刘丹青以“语言接触融合的类型学视角”为题,从类型学角度分析了语言接触融合的过程和结果,结合语音、形态、句法、词汇等方面深入探讨了语言接触融合,为理解语言多样性和通用语言的形成提供了深度分析视角。田海龙以“语言接触研究的传统与创新”为题,介绍了语言接触研究的传统和经典案例,为语言接触研究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接触研究的新特征、新课题。王锋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构建”为题,强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保障了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权利,提升了各民族群众文化素质和发展能力,促进了不同民族和地区人民交往交流交融。

在“青年论学”环节,清华大学外文系长聘教授董洁、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冉启斌、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长聘副教授吴西愉、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梦翰等青年学者报告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思考。董洁在报告“全球化视角下的通用语普及”中,探讨了全球化对语言秩序和语言格局的影响,强调通用语在促进不同文化和社区间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冉启斌在报告“语言距离信息与语言接触融合”中,介绍了基于ASJP的语言距离计算方法,为理解中国语言的演化、接触和相似性提供了值得深入研究的路径。吴西愉在报告“壮侗语族语言接触融合计量研究”中,关注壮侗语语言生态、借词使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凸显了语言接触融合与语言认同的代际演化过程。张梦翰以“追溯东亚及东南亚语言演化:分化、接触、融合”为题,介绍了利用数据建模追溯语言分化、接触和融合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为语言史前史研究提供平行证据。

活动还设置了“集体研讨”“对话辨析”“论学述评”等环节,青年学者同“论学”导师展开深入交流与对话,分享各自在学术研究中的收获和体会。

第三期“《语言文字应用》青年学者论学”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指导,《语言文字应用》编辑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