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超80%,教育部发布会聚焦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

发布者:继续教育学院发布时间:2021-06-03浏览次数:14

2020年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和语言生活状况

 

6月2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0年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状况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

 

会上还发布了年度《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报告》《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2020年中国语言文字事业

发展状况怎么样

来听周为司长的介绍——

2020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历史上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年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国家语委各委员单位和相关部门,团结全国语言文字工作战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圆满完成“十三五”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开创中国特色语言文字事业新局面。

 

下面,用“一、二、三、四、五”来概要介绍2020年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状况和进展。

 

一、一次举旗定向的大会

 

2020年10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四次、新时代第一次全国语言文字会议胜利召开。大会的召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会议并讲话。会前,第一次以国办名义印发了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工作的战略定位。会议指出,语言文字作为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事业,既是文化资源、经济资源,也是安全资源和战略资源,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件大事。语言文字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文化根基,也是国家主权、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

 

大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在指导思想方面,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推广普及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工作重点。在基本原则方面,强调要准确把握我国的语言国情,遵循语言文字发展规律,牢固树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体地位。在主要任务方面,明确了要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了“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新时代推普工作方针。在工作体制机制方面,提出要统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国内推广和中文国际传播、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修订等。

 

二、两个坚定不移的攻坚

 

第一,扎实推进推普助力脱贫攻坚

 

一是不断加大培训力度。组织50所高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和北京语协的2800余名师生、对口52个贫困县的7200多名教师开展在线辅导培训。委托并动员地方开展农村教师和少数民族教师、青壮年劳动力等普通话培训,受训人次超过124万。

 

二是持续优化学习资源。组织编写《普通话百词百句》口袋书,向52个贫困县免费赠送20万册。制作《幼儿普通话365句》动画学习资源。向86个贫困村免费寄送“智富盒子”设备和配套教材。在“语言扶贫”应用程序链接上线“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等课程资源,累计用户近90万。

 

三是深入推进志愿服务。联合共青团中央开展“推普助力脱贫攻坚”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组织96支高校实践团队的1200余名学生,深入未摘帽贫困县开展推普志愿服务。

 

第二,大力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

 

一是科学组织全国普通话普及情况抽样调查。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45个县域,涵盖各民族、各行业。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0.7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全面完成了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

 

二是创新开展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认定北京大学等首批60家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充分发挥学校、科研院所等在语言文字传承推广、教育培训和综合研究等方面的作用。

 

三是持续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体系。修订《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完成对境内527.89万人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继续开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全年测试近4万人次。

 

三、三项至关重要的改革

 

一是加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管理体制,跟以往相比增加了“党委领导”这一新的要求,切实加强党对语言文字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是调整国家语委委员单位和委员。调整国家语委委员单位,增补了委员单位、提高了委员级别。

 

三是建立省级语委语言文字工作报告制度。分为重大事项报告和年度报告,国家语委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发布相关内容。全国语言文字会议后,各地调整省级语委,完善体制机制,增加编制经费,为事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四个传承文化的工程

 

2020年,语言文字工作战线在中华经典传承、语言资源科学保护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了“四个工程”品牌。今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讲话要求,融通中外,向人民群众和世界阐释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充分地、更加鲜明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四项工程从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方面也在做努力。

 

一是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卓有成效。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举办第二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实施经典诵读师资网络专项培训计划。

 

二是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正式启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信精神,组织召开贺信一周年座谈会。教育部、国家语委会同中央宣传部等协同部门联合印发《“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总体规划》,启动实施古文字工程。推动落实人才培养“强基”计划,创新古文字人才的培养模式。

 

三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显著。中国语言资源采录展示平台对外开放试运行,同时还表彰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先进集体和个人。

 

四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稳步推进。发布工程第一期建设成果《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合订本)》,完成术语的平台建设,并对外共享。出版了《一百词解读中国智慧》等系列图书。

 

五、五项融入大局的服务

 

一是服务疫情防控。二是服务社会语言需求。三是服务国家大型活动。四是服务港澳工作大局。五是服务中文国际地位的提升。

 

关于202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

来听刘宏副司长的介绍——

2020年,语言文字事业迈入新阶段,语言生活发生新变化。国家语委皮书系列从不同角度及时关注、立体呈现语言文字事业和语言生活发展状况。白皮书纵观事业发展全方位报告,绿皮书聚焦语言生活热点问题深入探究,蓝皮书反映学术前沿、汇聚成果,黄皮书关注世界语言生活最新发展提供参考借鉴。今年,语言生活皮书系列再添新成员,《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正式推出。总体上看,2020年中国语言生活丰富多彩,展现蓬勃生机。主要有5个特点。

 

(一)语言文字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彰显力量

 

在教育部、国家语委指导下,有关高校、专家学者、企业组成“战疫语言服务团”,研制发布《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疫情防控外语通》等系列语言服务产品,为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和相关群体提供多维度语言服务。组织60家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开展“众志成城 同心抗疫”系列活动。语言学界关注疫情期间的语言使用,开展专题研究,体现出当代中国语言学人服务国家的学术担当。

 

(二)社会语言应用映刻时代印迹

 

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等催生语言热点。《民法典》的立法语言统一规范但不失灵活,“智能主播”给语言生活增加时代特色,受到疫情冲击的国际中文教育打造线上教育新形态,深圳读书月运作模式为我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积累经验,我国南海部分岛礁和海底地理实体标准名称彰显中华文化魅力。“汉语盘点2020”活动评选出的年度国内字词“民”和“脱贫攻坚”记录时代印记,折射家国情怀。

 

语言生活调查结果反映领域和年度特色。《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调查了长三角制造企业的语言景观、浦东国际社区的语言生活、香港语言景观中的语言使用状况、澳门平面媒体中的语言话题等,建议充分认识语言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加强城市涉外语言治理体系建设等。基于对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2020年近9亿字次大众媒体用字的调查发现,557个高频汉字覆盖整个语料80%的用字量,877个高频汉字覆盖整个语料90%的用字量,2247个高频汉字覆盖整个语料99%的用字量,媒体高频用字稳定。与往年相比,年度媒体用词出现新特点,“方舱医院、密接者、白衣战士、测温仪、分餐制、复产率、精准施策、播客”等词语进入2020年高频词语范围。

 

(三)语言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

 

语言服务冬奥会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北京、张家口等城市语言景观规范建设和冬奥会语言环境调查研究持续推进,开发冬奥运动术语库、研发智能语言服务系统、建设语言服务志愿者队伍等各项语言服务项目进展顺利,中小学冬奥语言服务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广泛开展。国家语委立项研究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程中的语言文字政策及实践,组织编制《人间正道是沧桑——百年红色印记手绘本》,完善科研机构体系布局,成立“国家语言服务与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研究中心”“丝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字美中华——中华精品字库工程公益应用计划”,让书法经典广泛用起来。学界对流动人口、城乡居民、少数民族群众、在华外籍人士、语言障碍人士等群体面临的语言问题、语言需求及相关语言服务的供给方式和可及性效果等,持续开展实证调研和方略探讨,取得新进展。

 

(四)语言交流合作促进民心相通

 

教育部设立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开创新局面。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育,7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外国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2000万。在线中文教育蓬勃发展,“中文联盟”云服务教学平台面向全球免费提供190多门6000多节中文、中华文化等在线课程,惠及200余万海外中文学习者。中文国际地位不断攀升,2021年起中文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出版《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俄文版,持续扩大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国际影响力。

 

服务港澳工作大局,举办中华经典诵读港澳展演交流、港澳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培训班以及粤港澳、两岸中学生语言文化交流夏令营等活动加强交流合作。克服疫情影响,在港澳地区创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服务,组织编写《澳门普通话教材》。

 

(五)语言文字标准化信息化引领语言生活

 

 2020年,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国家标准《南极地名 第4部分:罗马字母拼写》和《盲用数字出版格式》。国家语委发布语言文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通用规范汉字笔顺规范》《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议并原则通过《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审议发布第九、十批外语中文规范译名,两批推荐使用规范译名共33组,主要选取金融财经、信息技术、医学领域中在大众媒体使用频次较高的新词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首次以听力残疾人手语使用者为主体,规范应用国家通用手语“唱”国歌。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是国家语委首个面向外国中文学习者,全面评价学习者中文语言技能和水平的规范标准。

 

《通用规范汉字笔顺规范》将为社会通用层面的汉字教学与研究、信息处理、排序检索、辞书编纂等提供重要依据。此外,全国科技名词委完成21种、7万多个科技名词的审定公布或预公布,并将新发现的彗星中文名确定为“新智彗星”。自然资源部、民政部公布我国南海25个岛礁和55个海底地理实体标准名称。国家卫生健康委规范新冠肺炎疾病命名。学界关于常用汉字分级、普通话轻声词、普通话儿化词、字母词的整理研究成果,为相关规范标准的制定打下坚实基础。

 

 2020年,全球中文学习平台进一步优化完善,产品进一步丰富,口语评测引擎、声韵调纠错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研发上线“译学中文”“知学中文”“幼学中文”等手机软件。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版块,融合“畅言普通话”和“语言扶贫”手机软件功能,上线普通话教学专家直播课。增设港澳台频道,补充针对性学习资源。截至2020年底,平台累计用户超过210万,覆盖近170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语言生活皮书系列再添新成员,《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正式推出。来听报告顾问、广州大学客座教授郭熙介绍国内首部立足国家战略性区域的语言生活皮书:

《报告》从“区域语言政策与语言生活”“科技产业语言状况”“交通体系语言状况”“生活服务语言状况”“行政司法语言状况”等5个方面,勾勒大湾区语言生活状况的面貌,并以之为基础提出语言文字环境建设和语言服务建议;从不同角度分别考察了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的语言状况及相关规划,调查了大湾区粤方言和潮汕方言两种主要方言的传承状况。

 

 粤港澳三地应加强语言人才培养协同规划,强化英语和葡语人才培养基地作用,加强相关多语种外语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报告》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语言问题。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具有语言多元化意识,促进企业开放和协同创新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离不开优质的语言服务。《报告》对不同方面的语言状况或语言服务配套做了描述分析。

 

《报告》指出,粤港澳三地还需进一步做好语言政策规划,加强语言与国家认同,挖掘语言资源红利,做好语言能力和语言服务建设。